close
「無差別」網友在「在台灣想獨立的人,到底有多少?」
http://blog.pixnet.net/sweetformosan/post/17138076
這篇回應了一些想法,而我reply他時越寫越多,所以乾脆當作一篇文章發表。
我認為,拒訪率並不是個很嚴重的問題耶,理由很簡單。
其一是,不論國內外,不論你是任何一家有民調單位來做都是有這個問題,但是歷來的選舉與政治意向變化顯示出,民調縱然不能保證完全準度,但仍然可以看出趨勢和具有風向球的指標意義。
其二是,拒訪率是可以壓低的,關鍵在於題目、問候語等等的設計、訪員、督導的訓練及經驗和素質…這些都有很大的影響。
其三是,抽樣方法如何? 是否有嚴格執行? 以及統計和修正。如何去壓縮那些變因,使得做出來的結果是更能以這些樣本去合理推估母體( population )。
所以我認為如果民調過程有被嚴謹公正地執行,題目有良好的設計…,那拒訪率對於民調結果的準度就不會有太大的扭曲。
舉個例子,2000年及2004年總統大選可說是台灣史上空前最激烈的大規模選舉,當時各家發布民調數字的機構中,只有某民調公司及DPP民調中心正確命中後來的選舉結果,且估計值與實際得票率誤差僅在3%~5%, 而此二機構在此之前亦已在政治民調界的準度有其reputation… 現在我是不知道此二機構的執行素質有無退步,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到,民調如果認真作,立場公正的做,是能做到很精準的。民調即使不能保證和現況一模一樣,但仍然可以作為很重要的參考喔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再來,所謂的「基本盤」,在我眼中不是那麼重要耶。因為你說這些人是所謂dpp的死忠基本盤嗎? 還是獨立建國意識的基本盤呢? 我覺得其中所牽涉的元素是複雜的,需進一步釐清,只因為長期以來獨派選民會被認為是dpp的「私有財」,所以沒人想進一步研究它,不過其實我個人一點都不覺得dpp有那麼"獨"。
況且,其實長年以來「台灣主權認同」和「反統」的支持度一直都大幅高於dpp的支持度與得票率。假如建國運動有心想好好發展,那和dpp間的關係就有必要好好研究清楚。今後才能有最聰明的策略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另外,有很多人很介意為何民調上的支持度結果,有時和實際投票出來的"含義"完全相反。
例如,針對「加入聯合國」,去年各機構所做民調均有70~80%間的支持度,但實際公投出來卻未過門檻,因為很多人拒領或是被選務人員"技術性杯葛"而未領公投票。再看看當時有些機構將「支不支持當時舉行該項公投」納入民調,會發現支持度就大降。再對照後來實際開票結果,可以合理推論民眾並非反對入聯,而是反對當時舉行該項公投。
所以有時候並不是含義相反,而是在做民調時有沒有納入其它可能影響民眾「從認同、理念到實際兌現支持行為」的變因,若「認同、理念與實際行動間有很大的落差」的話,便要問「為什麼?」,「為什麼?」及其「對應的策略」才是後續應該努力的重點。
http://blog.pixnet.net/sweetformosan/post/17138076
這篇回應了一些想法,而我reply他時越寫越多,所以乾脆當作一篇文章發表。
- 民調作為民意表現方式之一,當然有其參考性及侷限性。
想必版主也是(或曾是)相關產業、行業參與者,才有機會接觸他人看不到的東西,想必對於可操作空間了解更深。別的不說,光談動輒5成的拒訪,隨機性已被質疑,遑論民意被扭曲了多少。縱使綠營民調也是如此,拒訪率能壓到3-4成以是天公伯保佑了。
況且,民調再怎麼說都是意見調查,而非實際的行為調查,所以採保守估計的話,把今年總統大選綠營贏得票率當作基本盤,應是合理的;而去年政大選研曾做過一份過濾式的民調,記得在提示受訪者中共干預下,仍有五成多贊成獨立,也可視為重要參考指標之一。
因此雖然諸多數據告訴我們,台灣8-9成民眾以具有主權獨立意識,但畢竟受限於政治現實,以及政黨、情感偏好,從意識到行動,仍有相當差距,這是(獨立)運動者必須深思的。
以上淺見供版主及諸位台派部落客參考。
我認為,拒訪率並不是個很嚴重的問題耶,理由很簡單。
其一是,不論國內外,不論你是任何一家有民調單位來做都是有這個問題,但是歷來的選舉與政治意向變化顯示出,民調縱然不能保證完全準度,但仍然可以看出趨勢和具有風向球的指標意義。
其二是,拒訪率是可以壓低的,關鍵在於題目、問候語等等的設計、訪員、督導的訓練及經驗和素質…這些都有很大的影響。
其三是,抽樣方法如何? 是否有嚴格執行? 以及統計和修正。如何去壓縮那些變因,使得做出來的結果是更能以這些樣本去合理推估母體( population )。
所以我認為如果民調過程有被嚴謹公正地執行,題目有良好的設計…,那拒訪率對於民調結果的準度就不會有太大的扭曲。
舉個例子,2000年及2004年總統大選可說是台灣史上空前最激烈的大規模選舉,當時各家發布民調數字的機構中,只有某民調公司及DPP民調中心正確命中後來的選舉結果,且估計值與實際得票率誤差僅在3%~5%, 而此二機構在此之前亦已在政治民調界的準度有其reputation… 現在我是不知道此二機構的執行素質有無退步,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到,民調如果認真作,立場公正的做,是能做到很精準的。民調即使不能保證和現況一模一樣,但仍然可以作為很重要的參考喔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再來,所謂的「基本盤」,在我眼中不是那麼重要耶。因為你說這些人是所謂dpp的死忠基本盤嗎? 還是獨立建國意識的基本盤呢? 我覺得其中所牽涉的元素是複雜的,需進一步釐清,只因為長期以來獨派選民會被認為是dpp的「私有財」,所以沒人想進一步研究它,不過其實我個人一點都不覺得dpp有那麼"獨"。
況且,其實長年以來「台灣主權認同」和「反統」的支持度一直都大幅高於dpp的支持度與得票率。假如建國運動有心想好好發展,那和dpp間的關係就有必要好好研究清楚。今後才能有最聰明的策略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另外,有很多人很介意為何民調上的支持度結果,有時和實際投票出來的"含義"完全相反。
例如,針對「加入聯合國」,去年各機構所做民調均有70~80%間的支持度,但實際公投出來卻未過門檻,因為很多人拒領或是被選務人員"技術性杯葛"而未領公投票。再看看當時有些機構將「支不支持當時舉行該項公投」納入民調,會發現支持度就大降。再對照後來實際開票結果,可以合理推論民眾並非反對入聯,而是反對當時舉行該項公投。
所以有時候並不是含義相反,而是在做民調時有沒有納入其它可能影響民眾「從認同、理念到實際兌現支持行為」的變因,若「認同、理念與實際行動間有很大的落差」的話,便要問「為什麼?」,「為什麼?」及其「對應的策略」才是後續應該努力的重點。
全站熱搜